音频:
“祂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23:6。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基督和祂的义
在希伯来书第3章的第一节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劝勉的话,它包含了给基督徒的全部训言:“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按着圣经所吩咐的这样行,不断地以智慧认识基督,真正地认识基督,将使一个人改变成完全的基督徒,因为“仰望祂我们就会改变。”(天路312面)
福音的工人拥有上帝所赐的权力要在百姓面前不断传讲基督这一主题,把百姓的注意力单单引向祂。保罗对哥林多人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我们没有理由猜测他对哥林多人所传的,与他在其它地方所传的,在任何方面有所不同。他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当上帝在他(保罗)身上将祂儿子显现出来时,为的是要他在外邦人中传讲祂(加1:15,16);他的喜乐在于有恩典赐给他去“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弗3:8)
使徒们把基督作为他们传道的主题,这并不是我们赞美祂的唯一理由。在天下人间,祂的名是唯一赐下,我们可以靠着得救的。徒4:12。基督自己断言若不藉着祂,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祂对尼哥底母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约3:14,15。
耶稣“被举起来”,首先指的虽然是祂被钉十字架,然而其含意超越了这一历史事实;它意味着,基督必须“被”所有信祂的人当作被钉十架的救主“举起来”,祂的恩典和荣耀足够供给这个世界最大的需要;它意味着,祂应在所有一切极大的可爱和权能中作为“上帝与我们同在”而“被举起来”,这样祂的神圣吸引力便要吸引万人归向祂。参看约12:32。
希伯来书12:1-3劝勉我们思想耶稣并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只有不断地虔敬地思想经上所启示的耶稣,我们才能行善而不疲倦,不至于在所行的路上软弱无力。
再者,我们应该思想耶稣是因为“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2:3。凡缺少智慧的被引领去向上帝祈求,得到的应许是必有智慧赐给他,这是一位无限量地施予所有的人并不责备人的上帝;所求的智慧只能在基督里获得。不是来自于基督的智慧,其结果不引人到基督那里的智慧,就只能是愚拙;因为作为万物之根源的上帝,是智慧的源头;不认识上帝的最为愚拙。(参看罗1:21,22);所有智慧和知识的珍宝,都隐藏在基督里;所以一个只有这个世界的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由于天上地下所有权柄都给了基督,使徒保罗称基督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林前1:24。
这里有一段经文,简单概述了基督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并且阐明了认识祂的最充分理由。这经文就是:“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我们是无知的、有罪的、失丧的;基督是我们的智慧、公义、救赎。何等大的跨度啊!从愚昧和犯罪到公义和救赎。人类最高的渴望或需要不能达到这两个界限,即对我们而言基督是什么身份,对我们而言基督本身是什么身份。这就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为何众人都要注目于祂。
我们应如何认识基督?
然而,我们应如何认识基督呢?——正像祂向世界显现祂自己一样;是照祂为自己作的见证。那奇妙的讲道记载在约翰福音第五章中,耶稣说:“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21—23节。
审判,这一最高的特权交托给基督。祂必须得到上帝该得的同等尊荣,因祂就是上帝。蒙爱的门徒作了这见证:“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这上帝的道不是别人正是耶稣基督,藉着第十四节讲明:“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这道“太初”就有。人的思想不能领会这个词所涵盖的年代。它并非要让人类了解“子”什么时候或如何生出;但我们知道祂是上帝的道,不仅在祂来到世上牺牲之前,甚至在世界被造以先。在被钉十字架前,祂祈祷说:“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17:5。在祂第一次降临的700多年前,祂的来临已藉着灵感的话得到预言:“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5:2。我们知道基督“本是出于上帝,也是从上帝而来”(约8:42),但这要回到永恒岁月中久远的年代,远为人的思想所能理解。
E.J 瓦格纳 著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停留在世界边缘,与之惜别